经贸学院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建设计划
一、建设目标
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聚焦强农兴农任务和乡村人才振兴需求,紧密对接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聚集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等优势专业及资源,推动农科与商科学科深度交叉融合,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培育基地。通过人才培养、课程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多种途径,培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数智化技术技能人才。依托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开展“三农”培训,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和农企提档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和国家脱贫攻坚,争做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排头兵”,争取让定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定西的一张绿色名片走向全省乃至全国。
二、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紧贴学校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基础,精准对接定西作为“中国药都”“中国薯都”“西部草都”产业优势,校企协同,积极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着眼信息时代企业数智化变革与创新需要,积极应对新时期企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合理调整专业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产业发展特色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智能+教育”对教育教学的助推作用,全面提升专业教学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全力培育兼备农商知识与新技术基础的数智化新商科、新农科人才,为定西乡村振兴提供强力人才支撑。
(二)乡村振兴课程资源建设
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依据甘肃、定西农业产业发展趋势与新商科人才培养需求开发课程,实现“专业与产业挂钩、教育与就业相融”,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并以此为依据修订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构建与经济转型、产业变革、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全方位的新商科课程架构。
校企共建《农产品新媒体营销》《数智供应链管理》《数字化管理会计》3门精品课程,以满足学习者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路径进行自主学习。
(三)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
深入开展双师工程建设,围绕契合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专业发展要求,打造一支“能引领产业开展、懂专业教学、会服务区域经济”的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通过企业派遣技术工程师现场的培训、暑期研修班、企业顶岗实践,以及邀请行业专家授课,邀请学校专业教师作为企业技术顾问参与企业项目等方式,多元化强化专业群师资团队教研水平,培养具备实践技能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专家教师和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教学团队。
(四)乡村振兴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的背景下,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围绕产业链业务活动逻辑,将“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场景化”与商科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搭建数智商科文化展厅、乡村产业数据与可视化中心、数智商科综合实训中心,形成“新商科”跨学科、多层次的立体化、数智化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拥有数字分析、数字营销、数字运营、供应链管理、智能财务等领域岗位技能,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数智商科文化展厅
数智商科文化展厅将充分利用实训室内外墙面及走廊空间进行打造,主要以图文形式、数字化影片等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陇商文化、定西商科文化、定西产业文化、新商科文化等内容,为参观者打造沉浸式商科体验文化展厅。
2.乡村产业数据与可视化中心
乡村产业数据与可视化中心主要依托python大数据、商务智能分析与挖掘、电商大数据、物流大数据、财务大数据、LED大数据看板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给甘肃省、定西市区域企业提供产业数据分析、产业研究报告、决策支持等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通过深入挖掘数据内涵服务企业经营决策,实现企业业务应用场景落地,提升企业数字化运营效率,实现企业管理与商业模式再升级,助力区域企业转型升级。
中心结合大数据看板显示大数据视觉效果,强化数据源冲击体验感,体现数智商科特色,让学生获得可看、可感、可互动的产业前沿动态信息,启发学生多层次、多维度打开创新思路,培养新农科、新商科、新双创领域的交叉型、复合创新型人才,用带有数智元素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赋能传统专业升级。
3.数智商科综合实训中心
数智商科综合实训中心是全商科共享性数智化实训基地、创新创业中心、产业服务中心。中心主要配备新媒体营销、数字化营销、数智化仓储、数智化运输、数智化配送、数智财税等虚拟仿真实训平台,以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将商业数据分析工具、商务决策管理模型全面运用到企业经营分析过程中,开展采购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财税管理、数据分析等实战活动,通过数据采集、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模型选择、模型验证、结果修正等步骤构建解决模型,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决策支持,培养学生商业数据分析思维、数字营销、数字运营、智慧物流、财务分析、决策支持、风险管控以及价值管理等方面能力。通过精品课程资源将生产性服务内容转为学校特色化实训教学内容,实现产、学、研一体化。